查看原文
其他

序:从“我就是数学”到“我不只是数学”——郑毓信

郑毓信 华应龙化错化人 2022-03-28


  看到“我不只是数学”这样一个书名,相信有不少读者会立即联想起华应龙老师先前的另一部著作:《我就是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不知大多数读者对于“我就是数学”这一书名有怎样的感觉?是欣赏,困惑,还是有一点点“抵触”?就我而言,对此是十分欣赏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也是任一数学教师、包括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的一种心态、立场或追求。


  事实上,在一些年前撰写的“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一文(《小学数学》,2010年第3、4期)中我也曾转引过另一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张齐华老师的这样一段论述:“教师与数学,二者理应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数学!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因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只是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应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更恰当地说,应是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包括逐渐养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感;进而,后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在这方面发挥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即应通过自己的教学、以及平时的一言一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包括数学思维与数学精神)的魅力和力量。



  当然,能够自信地说出“我就是数学”这样一句话,也体现了相关人士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专业自信,或者说,即是为自己所设定的一个更高的追求目标。以下就是笔者在那篇文章中的另外一段论述:“对于数学教师我们并可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境界:如果你始终只是停留于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数学教师就只能说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你就是一个智者,因为你能给人以智慧;最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言行、特别是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你身处偏僻的农村或山区,你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师!”


  毋庸置疑,较高的数学素养并不是我们成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的唯一条件。事实是,努力在课堂上展现出“我就是数学”这样一个姿态,其意义即已超出了单纯展现自身数学水平这样一个范围,而是体现了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的一个专业形象。也正是从后一角度去分析,相信读者就能很好理解华应龙老师在采用“我不只是数学”这样一个书名时所想表达的东西,即是对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数学教育目标更为全面、更加自觉的追求,也即是由“专业自信”进一步走向了“专业责任”、“专业自觉”。


  在此笔者并愿再次表达这样一个观点:这是数学教育最基本的两个道理:第一,数学课当然应当有“数学味”;与此相对照,如果“任凭‘去数学化’的倾向泛滥,数学教育无异于自杀。”(张奠宙语)第二,教师心中一定要有学生,特别是,我们应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进而,从更深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又应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认识:优秀数学教师的特色决不应局限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而且也应体现其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反映他对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本质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于理想课堂与教师自身价值的执着追求与深切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五章)


  在笔者看来,这事实上也正是华应龙老师的这一著作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尽管其主要内容似乎只是11个具体的课例;当然,由此我们也可更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如华应龙老师自己所强调的:“我不只是数学”!


  

  在此笔者并愿特别推荐各个课例前的“课前慎思”这样一个内容,因为,这清楚地表明:教学设计不应以“与众不同”作为主要的目标,而应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包括必要的课前调查、以及关于同一内容各个现成课例的综合分析,发现相关内容的数学本质,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容易出现的普遍性困难与错误,等等,从而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


  再者,这又或许是更加有效的一种阅读方法,即是努力将自己由纯粹的“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和“当事者”,这也就是指,在阅读了“课前慎思”以后,我们不妨暂时停止进一步的阅读,而是以此为背景开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即如华应龙老师的相关思考是否真有道理?是否准确地抓住了相关教学活动的关键与难点?这是否也适用您的学生与教学环境?等等。我们甚至还可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只是在经历了这样的“读者慎思”以后,再进一步去阅读刊登于其后的具体课例(“课中笃行”),包括华应龙老师本人的“课后明辨”、以及各位“名家”的点评,因为,通过这样的对照比较,我们或许即可更好地领会相关教学的高明之处,从而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当然,我们还可采取这样一个方法,即在明确了相关教学的具体内容之后,就首先做出自己的“课前慎思”,因为,借助于这一方法,包括后继的对照比较,我们即可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为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必须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另外,在笔者看来,也只有坚持后一立场,我们才能很好地跳出如下的困惑,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处理课程内容的“常规性”与“非常规性”、以及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普适性)与“随意性”(情境性)之间的关系。这也就如华应龙老师所指出的:“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向学生敞开,向课堂敞开,那么,我们就会走向自由和自在。”


  当然,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我们又永远在路上。也正因此,笔者就由衷地希望能与华应龙老师、以及小数界的广大教师一起奋力前行,特别是,即能通过积极的互动与合作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作者:郑毓信(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8年1月



推荐阅读

★ 我就是数学

★ 我不只是数学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我爱您,“中南海”实验小学 ——为海安实验小学110华诞而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